新昆明滇池论坛IT昆明网缘网语自然百科 → [转帖]人类群星闪耀时


  共有491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[转帖]人类群星闪耀时

正文字号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xkm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超级版主 帖子:1965 积分:26766 威望:0 精华:62 金币:52 点券: 注册:2013/7/26 10:01:00
[转帖]人类群星闪耀时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6/8/9 11:23:00 [显示全部帖子]


 

人类群星闪耀时

张金勇

 

 

 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08月09日   24 版)

17世纪时的欧洲,科学的种子还没有萌芽。自然与超自然密不可分,疾病被认为是上帝或主降下的惩罚,天空中的迹象被认为是重要事件即将发生的征兆; 在伦敦、巴黎这样的大城市,肮脏是常态,没有厕所,垃圾成堆,污水横流;无论是皇亲贵胄,还是贩夫走卒,没有人洗澡,因为据说洗澡会打开毛细孔,招来感染和瘟疫;所谓的医学知识几乎不存在,医生对病人造成的伤害甚至大过医治……血腥的宗教战争、自然灾害、饥荒和疾病充斥着历史,可谓之“骚动的时代”。 

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,有那么一群人却看到:分崩离析的世界表象之下有着精确的秩序。他们宣称,宇宙其实像是结构复杂并运行完美的机械时钟。他们用自己设计的工具(望远镜、显微镜),用大胆的实验(解剖、输血),用他们提出的理论和概念,用在皇家学会大厅的激烈讨论,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,推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。这个时代,也因此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“天才的时代”。

爱德华·多尼克的《机械宇宙:艾萨克·牛顿、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》(社科文献出版社)描述了这一时代诞生的“闪耀群星”,这群天才包括:伽利略、开普勒、笛卡儿、波义耳、胡克、列文虎克、牛顿、莱布尼茨、哈雷……它既勾勒出皇家学会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氛围,也对相关的人、事、物及科学背景有精彩的描述;它将对科学殿堂和现代世界的构建,与那群天才人物对宇宙法则或称“上帝语言”的破解与翻译,相互交织,形成交互行进的两条主线,贯穿其中的物理法则也写得清晰易懂。

更为难得的是,行文之中还有对科学的思辨与对信仰的反思,闪烁着洞见的句子,展现了作者对科学与信仰之关系的理解。

在如今这个高度极化与充满论争的世界,科学与信仰是极不相容的两个体系,每个体系都对对方抱有轻蔑和敌意。但在17世纪的欧洲,那些天才人物也对上帝深怀敬畏。在他们看来,上帝的秘密写在两本书里——一本是《圣经》,一本是他所创造的宇宙。因此,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科学上的新认识、新方法、新理念,会破除信仰、杜绝迷信和解放人类的心灵;宇宙法则的精妙,反而使他们更加深感造物主的神奇。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,才能理解:为什么取得了如此成就的大科学家牛顿,晚年却“荒唐”地沉溺于神学研究。

古往今来,关于科学与信仰的关系,有无数的人进行了探讨,至今依然众说纷纭,各持己见。但是,我们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问题的答案,因为,不论自牛顿以降的无数科学家抱持了何种信仰,他们在科学之路上做出的贡献都只会让人类社会越来越现代化,越来越文明与理智,而不是相反。

 

 

 

 

文章转自:人民日报--副刊(24版)  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6-08/09/nw.D110000renmrb_20160809_5-24.htm
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