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昆明滇池论坛印象昆明音乐昆明 → 昆明小剧场话剧的春天有多远?


  共有77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昆明小剧场话剧的春天有多远?

正文字号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hot369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新手上路 帖子:46 积分:504 威望:0 精华:2 金币:100 点券: 注册:2013/7/25 9:51:00
昆明小剧场话剧的春天有多远?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3/8/15 18:19:00 [显示全部帖子]


    

小剧场的“小”让表演者与欣赏者更容易产生“场效应”。 记者王安卓摄

    小剧场表演融入了马街普通话、山东话、昆明话等特色元素。

    目前,昆明现存的剧院有10家,但仅昆明剧院和艺术剧院用于商演,且两家剧场平均上座率不足70%。

    本土化和时尚感是小剧场话剧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——昆明首家小剧场“艺影剧场”以此为定位,自公演以来,平均单场有四、五万元的票房收入,甚至出现了“爆棚”的情况。

    这群戏剧爱好者对昆明话剧市场的需求前景充满了期望……

    1982年,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《绝对信号》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,成为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。

    30年间,源于西方的小剧场话剧从一开始的“形单影只”变成了席卷中国话剧界的一阵狂潮。作为当今都市文化消费的一种潮流趋势,尤其是近年来,小剧场话剧开始以一种先锋文化的姿态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方兴未艾,深受追捧。然而在昆明,乃至于云南,关于小剧场的一切似乎仍然在沉睡。

    直到2013年7月15日,这一天,在毗邻昆明时尚文化地标——昆都的瓦仓东路,昆明首家小剧场——艺影剧场正式宣告成立,一批戏剧界专业演员和80后戏剧爱好者,开始力图开启昆明小剧场话剧的新模式。

    昆明话剧市场

    一度被遗忘的角落

    2010年,昆明剧院有限责任公司、昆明市演出总公司总经理包朝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这样回忆自己9年前初到昆明剧院时的失落,“当时的剧院已经沦为二流甚至是三流。大家几乎想不起到剧院看演出、听音乐是什么感觉,甚至连的士司机都忘记了昆明剧院在什么地方。”

    2012年,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城镇居民看戏意愿民调报告显示:受访者中,只有20%的人近一年有进过剧院看戏的经历,而多达41%的人从未进过剧院看戏。而与昆明具体情况相吻合的西部省会城市调查结果显示,65%的人对“去剧院看戏”表示“没兴趣”;42%的人“从来没有看过戏”;43%的人认为本地“看戏难,看戏贵”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昆明,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冷落话剧的。

    在本土知名网络写手风之末端的笔下,那是一段属于昆明话剧的黄金时期:“那是抗战期间,大后方的昆明,内地各种人才和西南联大的到来,那时候,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戏剧的程式表演,中国刚刚开始的电影事业又因战火而停顿,很多电影演员都只能在话剧舞台上表演,昆明的话剧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……1939年8月14日,接连几天,昆明都在下大雨,但新滇剧院,由西南联大剧社排演的话剧《原野》,剧场内外被挤得水泄不通。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次奇迹,奇迹来自于这次演出的强大阵容,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……《原野》按原计划演了9天,但后来应观众要求,又演了7天。《原野》在这些大师的合作之下,在昆明第一次放出了光芒。”

    在率先品尝完这道文化大餐之后,因为战争等原因,这场全民性的话剧狂欢在昆明逐渐淡化下去……

    31年前,林兆华拉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大幕,小剧场戏剧的影响开始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。而昆明真正较为发达的商业演出,也出现在这一时期。

    上世纪80年代初期,本地剧院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演出,虽然节目较少,新戏基本上一年也只有一两场,但这对于彼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的老百姓来说,仍然是难得的文化享受。“80年代,昆明其实是拥有很多小剧场的,像艺术剧院三楼等等都是老百姓很喜欢去的。每次演出,观看的人非常多,有的人甚至前一天晚上就抬着小凳子来排队买票。”尽管并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彼时昆明小剧场的热烈,但出生于80年代的艺影剧场副导演陈苏每每想到昔日的辉煌,都会激动得手心冒汗。

    然而,这种高潮在上世纪90年代便戛然而止。由于电视、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兴起,可供老百姓选择的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多了起来,剧院不再像之前一样火热,小剧场开始大幅缩水。据统计,目前,昆明现存的剧院有10家,除了昆明剧院和艺术剧院外,云南大剧院用作会议中心,很少演出;春城剧院长期出租用作电影院;国防剧院因为设备老化、座位少,基本停业。其他的如海埂大会堂、艺术学院实验剧场、云南省歌舞剧院等,有的用作演员排练,有的用作会议礼堂,很少对外商演。“10所剧院,10000多个座位,能够用作商业演出的座位不足2000个。”包朝阳介绍,昆明剧院承载了昆明市80%的商演,艺术剧院则从去年开始成为《云南映象》的定点演出地,但是两家剧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都不足70%。

    危机中寻转机

    一群年轻人的探索

    这样的现状让陈苏这样爱好话剧的年轻人既焦灼又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“就全国来说,2000年以后,小剧场戏剧开始‘复兴’,看话剧再次变成一种时尚而文艺的行为,小剧场戏剧在京、沪等地区发展迅速,出现了至少两次的小剧场演出热潮,涌现了一批成熟的小剧场艺术工作者,在演艺市场的总体颓势中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戏剧的市场处境,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影响到了流行文化。” 陈苏认为,小剧场话剧的日益兴盛,让他们坚信小剧场虽小,却可以体现大智慧,撬动大市场。而昆明过去积累起来的话剧基础与相对疲软的市场现状,也让他们对昆明话剧市场的需求前景充满了期望。“所谓的危机也就意味着转机,我们热爱话剧,希望能借着小剧场繁荣的东风,将我们热爱的话剧带到昆明,招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,带给昆明市民更多的休闲娱乐享受以及更深的文化追求。”

    2011年,一群年轻人开始筹备这座昆明首家小剧场的建设。

    机遇与挑战

    小剧场的春天并不远

    舞台喜剧《倩女幽魂之失恋三十三万天》是他们为艺影选择的第一部作品。“老少皆宜的故事内容、接地气的情节设置和鲜明的人物形象,正是我们盯上这个剧本的原因。”为了更贴近观众,增加喜剧效果,陈苏和演员们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,融入了马街普通话、山东话、昆明话等特色元素。

    “小剧场话剧的优势在于以小空间见出大社会、以小事件讲述大道理,通过对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及微妙的人际关系表现,使观众在欣赏作品之后对于人生有所感悟。”在陈苏看来,本土化和时尚感是小剧场话剧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,“纵观全国过往颇受欢迎的小剧场话剧作品,无不是紧密切合时下热点又兼具地域特色,这也是我们为艺影小话剧选择的定位。”

    为了创作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好话剧,艺影开始设计探索一种戏剧生产的新路子——打破院团的局限,在专业学院和民间社团中挑选演员。《倩女幽魂之失恋三十三万天》中的演员大多数都是本土戏剧界的新生代力量,其中既有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,也有爱好戏剧的业余演员。“我们与云南艺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,并面向社会招募演员,征集剧本,希望把这个小剧场搭建成为昆明话剧的大舞台,让所有有才华的人,所有爱好话剧的人都能在这里实现价值。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创作出那么多优秀剧目,但未雨绸缪,才能以充分的姿态迎接昆明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前景。”陈苏透露,艺影剧场目前正在筹备一部本土原创话剧《一夜昆都》,“相信会更接昆明的地气,也更加符合本土观众的口味。”

    与大剧场相比,在小型剧场内进行的演出,因为空间上的“小”,而拉近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,表演者与欣赏者都在一个平等、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呼应,产生“场效应”。“整个剧场使用面积为450平方米,最多可容纳260人,可根据艺术创作空间的需要任意调整表演区方向和座位的数量。”陈苏很“迷恋”这种“连演员的呼吸都可以听得见”的戏剧表演形式。她说: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戏剧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场恋爱,而在小剧场演戏就像是和观众面对面谈恋爱——小剧场话剧有更直接的冲击力。当电影、电视的虚拟影像越来越让人疲惫,由真人面对面演出的话剧也许更能打动都市人不再敏感的内心。”

   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目前,昆明本土剧目演出市场小、观众少,让观众主动消费的难度较大,低价培育市场,建立较稳固的观众消费群体,是目前推广原创剧目商演的一大策略。而占演出成本比重较大的剧场租金居高不下,成为小剧场话剧商演路上难以跨越的一道坎。“创办这个剧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盈利,因此,我们的演出票价水平维持在50元-160元之间,希望能够让观众以一张电影票的钱看一场轻松搞笑的小剧场话剧,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,分享戏剧之美。”虽然目前仍处于亏本运营阶段,但陈苏坚信艺影的市场定位是正确的,“市场培育是需要过程的,只要能够‘挨’过创业初期的寒冬,长演就能补亏。自7月19日公演以来,观众的反响越来越好,周末还出现了‘爆棚’的情况,现场加了十几个座位,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,平均单场有四、五万元的票房收入,剧目盈利还算可观,到第10场演出结束后,我们排戏的前期投入将有望收回。”(记者杨璐)

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