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昆明滇池论坛讯息快递体育文化旅游餐饮购物 → [转帖]煮海晒盐


  共有608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[转帖]煮海晒盐

正文字号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xkm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超级版主 帖子:1965 积分:26766 威望:0 精华:62 金币:52 点券: 注册:2013/7/26 10:01:00
[转帖]煮海晒盐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5/11/28 11:06:00 [显示全部帖子]




煮海晒盐

黄蓓佳



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5年11月28日   12 版)

  到连云港,有一个地方是非看不可的,那便是盐场。

  江苏是临海省份,海岸相对于区域面积来说,算得上占比很大。但是江苏的海滨,大多不见山石峭壁,也不见白沙如雪,反之滩涂泥泞,海水浑稠,称为“黄海”,简直再贴切不过。

  没有风景的黄海,却慷慨地赠予了沿海生民最珍贵的物品:盐。世世代代,从南通到连云港,盐民们煮海晒盐,维系生活,奉献繁荣,也让民族的血脉生命得以繁衍。盐场辽阔,壮美,成就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传奇。

  与盐有关的故事很多,流传最广的莫过于“盐婆婆”。相传从前老祖先们是不懂吃盐的,人们只用草木灰当菜就饭,一个个体弱多病,手脚瘫软,无缚鸡之力。一日,家住海边织网为生的一位严氏女性蒸了馒头,不小心掉一只在地上,捡起来一看,外皮上沾了一层白霜样的细物。严氏惜粮,捡起来拍去细霜照吃不误,却发觉馒头的口感鲜美异常。第二日严氏妇人有意收集了地上的白霜,分送左右邻居。连吃多日后,大家的身体日渐康健,行动有力,生活质量也大为改善。严氏经过琢磨,遂发明了煮海晒盐的一套工序,从此人们把这种细霜样的物品尊称为“盐”,又奉严氏为“盐神”,逢年过节,或盐滩上动土放水,必须要燃鞭烧纸,拜祭婆婆,祈望老人家保佑他们洒水成盐,点卤成晶。

  海边的风俗,至今一直延续。烟雨迷蒙中,我们到达海滩盐场时,远远便听得鞭炮炸响,硝烟四溢,赶去一问,说是排水管道刚刚接通,得放个响,知会盐婆婆一声。民俗禁忌,仔细想想,不能简单归之为愚昧或迷信,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美好期盼,也是约束人类行为的一种准则,规矩,让人的心里有敬畏,不胡来。也因此,当我们面对海边的一地残红时,不由得心生庄严,肃然起敬。

  很长一段时间,两淮盐场是国家的财政支柱,针对白盐而设的官税,从秦代就有,到了清初,几乎撑起了朝廷收入的半壁江山。在扬州这个盐商聚集之地,因为盐这玩意儿,发展出了独特又奢侈的盐商文化,及至今日,那些美轮美奂的私家花园,还在延续着扬州的繁华。可早先的盐民,从海水中取盐用煮熬的方法,辛苦,效率也低,被归之为“打鱼晒盐磨豆腐”三大苦行当之一。我的家乡南通,也是临海地区,我曾经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详细描写了煮盐的过程。那时的沿海滩涂,盛产一种半人来高的红草及高大的皂角树,盐工们每到秋冬季节,红草干枯之时,便成群结队涌入盐滩,垒起灶台,坐上大得吓人的铁锅,灶台边砌出砖池,再用牛车一趟趟地运来饱浸了海水的草木灰。湿淋淋的草灰卸在砖池边,灰中盐卤因压力而自然渗出,源源不断流入砖池。围着砖池的一溜灶台,此时全部点火开工。海边风猛,火借风势,风助火燃,盐工们几乎赤膊上阵,跳跃奔跑,挥舞着足有一丈开外的烧火铁叉,轮番往锅底塞进大捆干红草。铁叉太沉,终日举在手里,铁打的汉子也吃不消,盐工们因此巧动脑筋,利用杠杆原理,将铁叉吊在一根竖起的粗木杆下面,烧火时只需牵动铁叉便能运送草捆。所谓民间智慧,可能就是指这样的心思吧。

  巨大的铁锅连续沸腾三五天后,盐卤只剩半锅,此时盐分已经有了相当的浓度。盐工们取出皂角树的皂荚磨成的干粉,用蒲包兜了撒进锅中。刹那之间,奇迹出现:沸腾着的盐卤开始结晶成盐。起先只见锅中一处微白,很快白色的面积越来越大,如墨汁渲染那般,扩散极快,煮盐工序至此完成。

  此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海滩盐碱之地,只长红草和皂角树,偏又是这两样东西成就了煮海成盐这桩事业。世上万事万物,相生相克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生命如此绵延不绝。

  到得清代以后,盐民们在摸索之中,慢慢地改进生产方式,由煮海而变为晒盐。在盐滩上盘出晒盐池,夯实压熟,冬夏两季纳入海潮,引进盐滩的沟池河库之后,沉淀,排出淡水,而后将卤水提升至大格盐池,晾晒澄清后再舀入小格盐池,待日头晒去水分,海风蒸发水分,卤水变浓,撒入盐种,结晶,成形。

  由煮海到晒盐,生产能力大大提高,盐工的辛劳程度,应该也比从前略低。不过,在盐场机械化尚未实现的几百年中,盘整格池,车水舀卤,扒盐堆廪,非但是技术活,也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,盐工们说是晒的海水,其实是自己身上淌下来的汗水。

  如今连云港的盐场,一整套晒盐工序都由机械完成,盐工们只需以经验监制全部过程即可,所以才有了我刚刚写到的,鞭炮声中才接通的排水粗管。

  盐场有多大?可以这么说,你想象多大就有多大。在春秋收盐的季节,登高远望,连绵不断的棋盘一般的晒盐池中,白色的结晶在阳光下耀天耀地,那种壮美,那种奇境,比之云南的梯田,青海祁连山的油菜坡地,应该不会逊色许多吧?可惜这一趟去的不是季节,且又逢阴雨,为防雨水稀释了盐卤,一片又一片的,全是机械卷出去的黑色塑料膜,一眼望去,天和地之间,乌泱泱的沉重。盐其实就是沉重的啊,它是生命之本,人类存续不可或缺的元素呢。



文章转自:人民日报--副刊(12版)  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5-11/28/nw.D110000renmrb_20151128_5-12.htm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/11/28 11:06:09编辑过]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