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昆明滇池论坛印象昆明记忆昆明 → [转帖]六合村:江山一统 六合同春


  共有764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[转帖]六合村:江山一统 六合同春

正文字号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xkm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超级版主 帖子:1965 积分:26766 威望:0 精华:62 金币:52 点券: 注册:2013/7/26 10:01:00
[转帖]六合村:江山一统 六合同春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4/6/16 10:58:00 [只看该作者]


 

 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lkm.jpg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

 

[昆明信息港  发布时间:2014-05-16 16:59:22    来源:昆明信息港]
 
  

如今提起“六合村”,已鲜有人知了。笔者拜访了多位曾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六合村老者,才有了本文的形成。

  

六合村在昆明主城区西面,人民西路南侧,地处城乡结合部,解放后属西山区东风办事处红联乡。此地原有前祠堂、中祠堂、后祠堂、王家小村、石桥等几个小村子,后合并为一村,故称“六合村”。另外“六合”还指上、下及东、西、南、北六个方位,泛指天下或宇宙,民间还有“江山一统,六合同春”的吉语。

  

几个小村子点缀于大片农田之间,乡野风光很优美很恬静。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,既灌溉庄稼又养育村民。小河叫海源河,从海源寺的龙潭经黄土坡流到此地,再由东向西,经大观河而汇入草海,河堤上植有古柳老桑,在较宽的堤边还有成片柳林,是夏日纳凉和小娃娃嬉戏的好去处。此地农民除了种地,还搞些副业添补生活,诸如做麦粑粑、编麦秆“草菱角”、支素酒摊……

  

六合村的麦粑粑

  

六合村的麦粑粑很有名,除了做工精细外,更主要的是此地产的麦子很好,就连昆明第一家面粉厂也建在附近。这种面食不用火烤,是用铸铁平底锅炕烙而成,操作时要在锅底均匀地撒上一层面粉。

  

街头可常见农民背着盖有保温蜡染布的背篓售卖,若遇食客,卖家掀开保温布,阵阵麦香即刻溢散,沁人心脾!麦粑粑是深受市民喜爱的一种特色小吃。

  

端午节时,街头有农民售卖“草菱角”,这是一种民间工艺品,其造型尤数六合村。农民将麦秆按比例切断,剥成平直薄片,编成规格一致的小三角形,形状犹如菱角,再用各种颜色进行烹煮、染色,晾干后将若干小菱角用棉线相互串联、拼接,以三角几何形体为元素,最终组合成各种象征物。这种草编玩意儿小巧玲珑,形象生动,造型夸张,村妇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编织于其中,红红绿绿的色彩既热烈又喜庆,充满了幸福与吉祥,经过世代传承,“草菱角”已成了一朵民间奇葩。

  

跑警报的好去处

  

六合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于抗战时期才渐渐为本地人所知。

  

1939年至1941年,日机空袭昆明最为频繁,市区居民都在“跑警报”。只要五华山瞭望塔挂出红灯笼,城里人就赶忙收拾家中细软,扶老携幼,逃往郊外。这个村子距市区只有1公里,田野广阔且为农村,敌机不会来袭,若是冬天,海源河等沟渠干涸,更是躲避的好地方,故城西居民大都来此“跑警报”。时间一长,市民也摸清了空袭规律,每天早上9点来钟,吃完早点后就锁门出家,主动提前疏散。天天如此,有人索性就在村里租赁房子暂住,农家也乐意出租,城里人进村后就开门入屋休息,一直挨到下午再返回。

  

这样一来,六合村热闹了。整整一个白天,这么多人集中一处,总得有点事干,有心者发现了商机,小贩做点小本生意,挑着担子四处转悠,售卖各种小吃零食小百货。有点资金又有手艺者就在村边柳林里或老桑树下卖起了素酒。

  

卖素酒者少有店铺,多为小摊摊,卖家用绳子拴根竹竿挂在树杈上,上面搭个布棚,遮阳避雨,随意经营。两条长凳甚至两个箩筐当支脚,上面铺几块木板,陈设酒水菜肴和各种佐料,一旁再放三两张小方桌,几个马杌(小凳子),便算是个素酒摊了。

  

素酒素酒天天有

  

何为“素酒”?就是本地农民用大米自家酿制的高度白酒。清香甘冽,不上头,是当时深受昆明人喜爱的一种民间酒。

  

除了卖酒,还有下酒小菜,“荤菜”如炸蚂蚱、炸秧鸡、酥田鸡(一种蛙类)、炸谷花鱼、炸谷雀、酱螺蛳、炸虾米,其中“醋螺黄”价钱太贵,一般人吃不起。素菜有炸花生米、兰花豆、煮芽豆和咸鸭蛋,价格也倒便宜。

  

卖素酒自然是以酒为主,菜在其次,酒客来此,下酒菜要的很少,往往菜钱不超过酒钱。莫看如此简陋,酒摊上总是酒客满满,要上二两小酒,一盘小菜,马杌上搭个屁股,一边品酒吃菜,一边和摊主或同桌酒友侃天说地:时局动态、前方战况、社会奇闻、梨园掌故、商界行情,乃至官场黑幕和明星绯闻等等……无所不聊。酒友一见如故,不论原先相识与否,彼此间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素酒摊在当时动荡的年代里给人们带来了一分少有的轻松。

  

夏天闷热,人们纳凉休息,冬天寒冷,酒客豪饮暖身。酒酣耳热之际,客人会划拳行令赌酒喝,更会因观点不一致而争个脸红脖子粗。

  

五香芽豆数里飘香

  

六合村头有家素酒摊的五香芽豆比较出名。“芽豆”是将水泡过的干蚕豆用湿布捂严,待绽开冒出豆芽,清水漂净,加进秘制五香作料,生个炉子,垛口铜锅,煮个烂熟,那股豆香弥漫四周,四分钱一小碗,也还划算。

  

老板待人客气,见有酒客点芽豆,就及时问上一句:“你家么蘸着吃?”客人应声:“随便!”于是端来一碗并附带一碟蘸水,蘸水看似简单,不过芫荽和卤腐汁,但五香芽豆蘸之,清香扑鼻,入口即化,价廉物美,乡野境地品此风味,竟也有一种别样情趣!

  

素酒摊已成了市井一角,当年众多酒客中还有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,他们边喝酒边聊天,酒到“袢儿”时(昆明方言:恰到好处,酒酣兴浓),便击桌而歌,吟诗咏赋,有的敲杯敲碟,有的手舞足蹈,这伙人走时,摊主总要鞠躬:“欢迎常来!”

  

六合村已成记忆

  

常来此地的还有“喝寡酒”(只喝酒不吃任何东西)的男人,他们多是苦力,市民都跑警报了,没甚生意,只好随之而来。素酒摊前一蹲,或赊账或掏出一张揉得皱巴巴的毛票,要一大碗酒,穷哥们围蹲在一起,一人一口轮着喝,散漫的目光左右扫描。过往的女人、道听途说的趣闻、民间的逸事都是他们的“下酒菜”。反正是酒少话多,有一句无一句地品咂着,间或放肆粗犷笑声骤起,那定是某人讲了个荤笑话,大伙挤眉弄眼,只觉筋骨瞬间松开,随着毫无拘束的狂笑,空气中霎时便漾开了神秘的欢愉和暧昧。

  

陈纳德率美国“飞虎队”来昆痛击日本飞机后,空袭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完全解除,六合村因此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市民回家度日,农人继续耪田,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恢复了安稳生活。

  

如今,六合村已消失在快速的现代生活中,“素酒”也已然成为古稀老人记忆中的碎片,那记忆中的酒香代表了一个战乱的年代,讲述了一段昆明的往事,让拥有那段记忆的人不被忘记。

 

(作者 詹霖 昆明地方史爱好者)

编辑:孙红亮

 

文章转自:昆明信息港--人文地理--精华热读  http://history.kunming.cn/index/content/2014-05/16/content_3563321.htm
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/6/16 10:59:03编辑过]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