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昆明滇池论坛讯息快递学术交流 → [转帖]治中国哲学“三要”


  共有69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[转帖]治中国哲学“三要”

正文字号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xkm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超级版主 帖子:1965 积分:26766 威望:0 精华:62 金币:52 点券: 注册:2013/7/26 10:01:00
[转帖]治中国哲学“三要”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17/2/6 17:04:00 [只看该作者]



治中国哲学“三要”(大家手笔)

牟钟鉴

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7年02月06日   16 版)

冯友兰认为,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。人们不可能都成为哲学家,但都可以有一点哲学头脑,学会理性反思,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盲目性。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华文化的探索者——在探索中不断反思,在反思中继续探索。在40多年治学生涯中,我形成了一些体会,概括起来,主要有“三要”。

要尊师重道,承接先哲思想脉络。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由此来看,尊师是由于重道,重道必须尊师。中国人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。从我自己的治学生涯来说,我的上一辈学人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巨变,置身于新旧交替、中西文化碰撞的时期,既以旧学之根基接受新学之营养,又以新学之眼光审视旧学之得失,从而开拓出贯通古今、融汇中西的学术之路。他们的所问、所答、所思、所得,皆关乎时代走向和文化进路,其观点虽不完全一致,结论也未必尽是,但问题并没有过时、学问堪称精深、成就令人敬慕。学术事业继往才能开来。如不能认真继承这份丰厚遗产,我们就无法继续前行。进一步而言,研究中国哲学,除了根植于古代贤哲经典,还要深入研究近现代思想大家的哲学思想。谭嗣同的新仁学、熊十力的新唯识学、冯友兰的新理学、贺麟的新心学、张岱年的新气学、方东美的生命哲学等,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,我们要“接着讲”下去。

要涵泳古典,入其内而后有觉解。冯友兰告诉我,学习古典要“涵泳”。“涵泳”二字是冯友兰一生治学经验的结晶,要言不烦。我当初不太理解,但牢记到今天,也品味到今天、受用到今天。“涵泳”一词的本义是在水中潜游,引申到做学问,就是要求学者深入到研究对象中,潜心品味,尔后达到在其中自由穿行的境界。朱熹说过:“涵泳玩索,久之当自有见”。冯友兰不主张带着成见读书,而要我们先顺着古人思路厘清本义,借其辞而悟其意,然后再作评价。这是一种入其内而后觉解的功夫,并非盲目崇古,更非蛮横贬古。“涵泳”既要求尊重古人,又要求回归自我,这也是我坚守的治学态度。老子说过:“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返”。这揭示了事物运动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的规律性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古代哲学经典在文化发展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,尔后的学术流派或向前发展,或有所偏失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到原点,重新理解古代哲学经典的精义,再向前迈进。

要知行合一,提升人生境界。有学者认为,当代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纯学理,只能走知识化、专业化的道路,不能再担当塑造国民品性的重任。这样一来,儒学就不再是关乎生命的学问,就与涵养心性、提升品格了不相关,也就失去了灵魂,容易堕落为追名逐利的工具。我认为,为适应当代教育方式和文化传播的特点,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学问,其形态的现代化是必要的。但包括儒学研究在内的中华文化研究不是所谓的“知识学”,而是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神圣事业。这就要求相关研究者注重知行合一,不断提升人生境界。按照冯友兰的“四境界说”,对多数人而言,关键的一步是从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,不以名利权势为最高追求和快乐,而应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,以利益社群、创造开拓为最大幸福,在高尚的事业中寻找快乐。这样,人生就有了超越“小我”的意义。中华文化研究者尤其应率先进入道德境界,以自身的人格和气象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。

(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)



文章转自:人民日报--学术(16版)  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7-02/06/nw.D110000renmrb_20170206_2-16.htm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9/4/23 22:49:33编辑过]

 回到顶部